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环球报道:我国绿色金融领域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23-06-26 18:31:13 来源:新浪

双碳”愿景被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各界亟需大量的资金来推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在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


(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绿色低碳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背景下,作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我国绿色金融领域驶入快车道。

所谓绿色金融,主要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的金融服务。早在2016年,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初步确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与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并要求其在支持绿色发展过程中发挥“三大功能”(即绿色金融资源配置、风险防范和价格发现“三大功能”)。

如今,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五大支柱初步形成,三大功能逐渐显现,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完善,绿色金融在支持我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从市场发展角度来看,金融机构作为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服务的行业主体,近年来持续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抓手,取得积极成效。今年4月底,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4.99万亿元,同比增长38.3%,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39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9.19万亿元和7.47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7%。

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环境下,绿色信贷保持了引领与带动作用,不仅数量与规模在扩大,在产品种类上,包括碳配额相关的信贷创新等也在持续丰富。同时,从银行业表现来看,A股42家上市银行披露2022年年报显示,约半数银行重点提到自身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发展情况,绿色信贷还有进一步增量提质的空间。

近年来,人民银行充分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利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为绿色低碳生产提供低成本融资。商业银行探索差异化的绿色金融管理和服务方式,引导绿色信贷资金精准滴灌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同时,还设立绿色金融专项通道,确保优先审查审批,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

金融机构参与度有待提升

在既定的政策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将继续稳步发展。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一方面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会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容。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绿色金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痛点”。在方怡向看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绿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尚显薄弱,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不足等问题;二是国内尚未形成适用于不同业态的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增加了绿色投资过程中绿色资产、绿色项目的识别成本;三是绿色金融与财税政策、环保政策的衔接度有待提高,绿色投融资所面临的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想要进一步激活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需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重驱动路径。一方面参考国际经验,构建市场驱动机制,促进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发展,满足应对绿色转型发展的新需要。另一方面通过顶层设计的积极推动,实施更大力度的全方位优惠政策支持;同时,积极推动中国ESG生态圈建设,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机制;此外,利用科技赋能绿色金融,提升绿色金融市场效率,鼓励金融机构使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数学建模和智能定价,建立绿色评级模型和数据库等。

当然,作为绿色金融市场主要的参与方之一,金融机构是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近几年,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都在增加,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现阶段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尚有不足。“目前,绿色金融占全部金融活动的比重还不够高。”郭沛源以银行信贷市场举例称,2020年绿色信贷规模占比6.9%,2022年增加至10.3%,但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绿色金融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过去近十年,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为助力绿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行业标准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2022年初,央行等四部委发布《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绿色金融发展要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建立健全一套严格、明确、细致、可操作的标准。按照该规划要求,《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碳金融产品》等一批绿色金融标准、指引先后出炉,逐步构建起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规范绿色金融市场有序发展。

同时,绿色金融领域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不断健全。方怡向指出,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绿色金融扶持政策,通过补贴、税收、货币政策工具等激励约束机制,驱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外部效应内生化。

原银保监会于2022年6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保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项指引把银行业的非信贷业务、保险业的承保及资管业务纳入进来了,激励更多资金投向绿色金融领域,涉及总计数十万亿的资产规模”,郭沛源表示。

随着标准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绿色资产规模持续增长。方怡向表示,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市场持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绿色金融资产规模超过25万亿元。其中,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去年全年增加6.01万亿元;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2.62万亿元,去年全年发行规模8724.57亿元,同比增长44.66%;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其他绿色金融资产均取得快速的发展,对绿色实体经济的支持成效显著。

迈向“双碳”时代,绿色转型发展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碳金融”市场将大有可为。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意愿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2022年,逾1700家上市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ESG相关报告,占比34%。但中小企业在ESG信息披露方面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2022-2027年中国绿色金融行业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