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晒出我国矿产资源“家底” 矿业绿色发展取得
人民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杨曦)矿产资源家底数据是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
中国拥有灿烂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古代中国曾建立过许多朝代。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何尝不是“一朝都”呢!在这些古都中,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故事。我国历来有四大古都、六大古都,甚至十大古都的说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古都那些事儿
据了解,建国前,学术界公认的“四大古都”有北京、西安、南京、洛阳。也有论著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并列为“五大古都”。
上世纪60年代,浙江大学著名教授陈桥驿先生提出两宋的都城开封和杭州也应被列入大古都行列,此建议后来得到学术界认可。1983年,《中国六大古都》一书正式出版,明确将杭州和开封作为“六大古都”。
其后,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谭其骧先生又建议将殷墟甲骨文的故乡、三国时期魏国都城邺城所在地安阳列为“大古都”行列;1988年,中国古都学会通过了“七大古都”的决议,安阳正式名列其中。
后来,相继有多个城市由政府出面争取进入大古都行列,郑州、大同也相继被认定为“大古都”。随着成都的列入,全国便有“十大古都”。
今天,主要给大家仔细说说中国的六大古都。
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等,在《史记》中被华夏民族先祖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蓝田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周人的先祖就起源于此。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距今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主要为汉唐时代。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散布关中周边的历代帝王陵,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洛阳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洛阳附近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址。洛阳虽然距关中并不很远,却是属于古代“山东”(华山之东)的中原地区,中原历来是华夏民族的中心和最主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的古代同义词。
洛阳得此地利,成为中国古代著名古都,常与西安并列。作为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洛阳早就建立了和富庶的江淮流域、太湖流域更密切的联系。
古代洛阳号称“天下之中”,为八方商贾交汇之地,在古代就有重视商业的气氛,这也许还和洛阳曾经是重视商业的早期商朝的首都有关。
南京
著名的“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文化的巨大价值首先在于,它对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存亡绝续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有人说,只有失去才更知道可贵,这正是千百年来南京的历史文化中爱国主义主旋律比别的城市更为明显的缘由。
南京历史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它是我国著名古都中唯一在我国流域最宽广、物产最富饶的长江边的城市。
多次经历战乱后重生,这正是南京这座城市比较豁达、包容的主要原因。南京人的口头禅“多大事啊”,似乎就是劫后重生的城市自己的口吻。而“南京大萝卜”的自嘲,更具有中国人少有的幽默。
北京
一部北京史,就是半部中国古代民族战争和民族融合的历史。北京的历史文化不可避免充斥了金戈铁马、慷慨悲歌的尚武尚勇的气概。从古代“风萧萧兮易水寒”、“燕赵多侠士”等诗句、俗语中,我们可以领略这种历史文化特有的精神。
北京又是古代离我们最近的元明清三个王朝的首都,虽然其周边的物产不足以支撑庞大的首都,长期依赖南方的漕运;但其文物典章、文化积淀遗存最多,加上历代都有各地人才聚集,因此它又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海内罕有匹敌的历史古都。
开封
古称汴梁、汴京,七朝古都。
作为北宋首都,它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远远超过今天开封这个中等城市的现实地位,仅仅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让无数城市相形见绌。
唐五代以前,人们被固定在乡村居所和城里的各种手工艺作坊,不能自由地迁徙和择业,宋代取消了这种禁令。我们今天书写的字体,最流行的印刷体大都是“宋体”。甚至我们今天的饮食和烹调方法,也大体形成于宋朝。比如宋以前人们日食两餐,在宋代取消了历代的宵禁、开发夜市之后,才形成了延续到我们今天日食三餐的饮食习惯。
杭州
从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初,杭州在五代时期还是一个地方政权吴越国的首都。而到了南宋时期,杭州成为一个朝代的首都,持续时间达153年之久,杭州由此进入了我国著名古都的行列。
从地理上看,杭州山灵水秀,没有南京那样的大江横陈,气势如虹。在历史上,往往战事到了杭州就接近尾声了,因为来自中原或北方的军队渡过长江,南方再也没有重要的防守屏障。
尽管杭州在历代吸纳了不少北方移民,却也保留了原有吴越地方语言为主的特点。这座号称“休闲之都”的城市既有文雅而秀美的历史文化和风貌景观,还有善于经商和创新的特色,也许这是把南宋的重商精神发扬光大了吧。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